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,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、全国移民大县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、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、河南省首批扩权县。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,辖17个乡镇(街道),499个村(社区)、67万人。 淅川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。春秋时为楚始都丹阳所在地、楚文化发祥地,境内已出土文物8万多件,其中一级文物54件,荆紫关明清古建筑群、千年古刹香严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曾孕育了商圣范蠡、史学家范晔、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。 淅川资源丰富。境内河流467条,丹江、鹳河、淇河、滔河、刁河五大河流纵贯全境。县内已发现矿藏42种,虎睛石、松香黄大理石、钒土等储量丰富。淅川文化旅游资源丰富,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湖、中线工程渠首、千年古刹香严寺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等各具特色,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八条旅游热线之一。
1月15日,淅川县金阳储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,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,上演着项目建设的“速度与激情”。近年来,淅川县牢固树立“项目为王”理念,坚持“党建第一责任、发展第一要务、项目第一支撑”总基调,聚焦汽车零配件、现代中药、新型建材和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,紧紧围绕县委、县政府确定的实施“九大战略”、建设“九个淅川”总目标,持续提升重点项目建设速度和质量,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 2021年7月以来,在全省“三个一批”项目建设活动中,淅川县共谋划实施重点项目219个,总投资超过1542亿元。其中,“签约一批”项目99个,总投资856.1亿元;“开工一批”项目82个,总投资568.7亿元;“投产一批”项目38个,总投资117.3亿元。一大批科技含量高、市场前景好、投资规模大、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、好项目相继落户淅川,迅速壮大发展,成为支撑淅川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“四梁八柱”。
近几年来,淅川县紧紧围绕“诚信淅川”建设,从夯实制度基础、强化信息归集、深化信用监管、优化信用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,对标全国一流标准,形成了对上有经验、对下有指导、面上有示范、全局可推广的良好发展格局。夯实信用体系制度基础。淅川县先后推动出台了《淅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淅川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》、《淅川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》、《淅川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》、《关于印发<淅川县诚信淅川建设工作方案>的通知》等一系列信用建设相关法规,明确各成员单位承担的工作任务、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,确保了淅川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向明确、思路清晰、措施有力。
“专业对口,待遇也不低,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,再也不出门打工了!”1月31日,在淅川县2023年“春风行动”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上,求职者李女士成功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岗位,激动地说。 “我们在年后外出务工高峰到来之前,举办大型招聘会,希望企业能够招聘到需要的人才,满足生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。同时也希望返乡人员能够留在家乡,就地就近就业,共同建设美丽淅川。”淅川县人社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张本贵说。 “近年来,受疫情影响,用工难题一直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根源,现在疫情放开了,政府又在春节用工高峰期组织了规模宏大的招聘会,短短一小时就有大量求职者来咨询岗位,解决了我公司用工难题,今年的产量肯定能超额完成!”金阳钒业人事经理石连山说。
2023年春节假日,是疫情防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后的第一个长假,河南省淅川县旅游行业进入全面回暖复苏,呈现“火爆”状态,群众出游热情高涨,旅游市场供给丰富多样,全县各地呈现一派喜庆、祥和、热闹的景象,旅游实现全年“开门红”。据测算,春节假日7天,全县共接待游客约103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.2亿元,与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10%和203%,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。 特色活动彰显年味浓。丹江大观苑、孔雀谷等景区推出了新春庙会等活动,舞狮、踩高跷、划早船、扭秧歌、抬花轿、锣鼓表演等特色文艺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广泛参与,逛庙会,品小吃已成为市民春节假期新选择,景区内人头攒动,络绎不绝。